深夜书屋 - 历史小说 -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- 第49章

第49章

    孙腾闻言大惊失色,连忙追问道:

    “是何人?世子放心,腾必请高王杀之。”

    高澄却摇头道:

    “杀不得,她只是一个妇人而已。”

    孙腾顿时了然,求证道:

    “可是天柱之女,先帝皇后?”

    高澄颔首,忧心忡忡道:

    “北地豪杰皆出自天柱麾下,多受其恩义,一旦尔朱皇后入我家门,阿母又该如何自处,每念及此,澄便为母亲的处境忧心。”

    虽然口口声声为娄昭君担忧,实际还是担心自己的地位,毕竟唯一有可能威胁到他世子之位,只有尔朱英娥之子。

    这可不是杞人忧天,历史上,尔朱英娥入高家之后,高欢对她的礼敬甚至超过了娄昭君。高欢每次面见尔朱英娥,都要整理衣冠,口称下官,毕恭毕敬向尔朱英娥请安。

    当然,这其中肯定有高欢戏瘾犯了的缘故,毕竟是资深表演艺术家,老戏骨了。

    高澄要防范于未然,正如孙腾所言,他与高欢是贫贱之交,由他劝谏正是最佳人选。

    对于高澄的担忧,孙腾充分理解,尔朱英娥的身份太特殊了,她是尔朱荣之女,孝明帝的妃子,孝庄帝的皇后。

    北地豪杰随高欢反尔朱,反的是尔朱兆、是尔朱世隆等人,可不是反尔朱荣。

    更别提那些新附的尔朱氏部将,是否还在感念尔朱荣恩义。

    这就注定了尔朱英娥只可能入高家,旁人迎娶,也是自取其祸。

    心中一番计较,孙腾打定主意,神色郑重地向高澄道:

    “世子但请放心,腾必定秉忠直谏。”

    高澄闻言转忧为喜,道:

    “此事,澄就仰赖先生了,先生的恩情,澄与阿母铭记于心,必不相负。”

    孙腾走出高澄府邸时,脚步都是飘着的。

    这笔买卖可太划算了,只需费一番唇舌,就能得到一份人情,将来子孙闯出什么祸事,王妃、世子也要念着这份情。

    至于得罪高欢,他孙腾为高王家宅安宁着想,一片忠心,天地可鉴,高王说不定还得谢他。

    回到自己府中,孙腾盘算着既然高王不能娶尔朱英娥,世子已经十二,也不该独身自处了。

    作为大家的主心骨,高王必须要有子嗣,那么高王的子嗣也应该要有子嗣,才能安众人之心呀。

    于是,孙腾决定入洛之后,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让王妃、世子欠的这份恩情,更重一点。

    突然间,他又想到洛阳还有一人,尔朱兆之女,当今天子元恭的皇后。

    孙腾琢磨,高王与尔朱兆是结义兄弟,对于结义兄弟的这个女儿,高王必不会下杀手。

    牌坊这一块,高欢一直拿捏得很死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没道理让高澄娶姑姑尔朱英娥,再让高欢娶侄女小尔朱氏吧,这不乱了辈分么。

    孙腾暗自感慨:

    唉,只能苦一苦世子了。

    对于劝谏高欢,孙腾信心十足。

    翌日,高欢统帅参与韩陵一战的三万步骑,包括高敖曹麾下三千汉军,以及新收纳的尔朱氏部分降卒,与贺拔胜等部,共计五万余人,浩浩荡荡出邺城,往洛阳而去。

    高澄命杨愔随行。

    再说东郡,尔朱仲远得知洛阳事变,意识到大势已去,有了贺拔胜、杜德前车之鉴,他谁都信不过,于是抛弃军队仓惶出逃,一路南下投奔南梁。

    麾下都督乔宁、张子期等人得知高欢将往洛阳,于是各领部曲前去投奔。

    第三十九章 降将

    对于孙腾的主观能动性,高澄一点也……

    好吧,也不能说猜不到。

    毕竟尔朱英娥只有入高家这一条路。

    既然这里面水太深,大高王把握不住,自然要交给小高王来把握。

    为了高王的霸业,吃点苦,受点累,又算得了什么呢。

    这次就不在心里让贺六浑磕头致谢了,尽孝也要讲点基本人伦。

    撬了贺六浑的媳妇,百年之后,怎么着也要在玉璧城外的高欢陵寝里多放点陶俑。

    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,规模还是小了点,高欢打玉璧,人数少了,怎么能让高欢快乐。

    高澄留守邺城的日子很枯燥,也很忙碌。

    韩陵之战后,各地纷纷归降。

    尔朱氏除晋阳尔朱兆外,最后一股小势力,尔朱世隆的弟弟,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青州刺史、朝阳王尔朱弼在得知洛阳事变后,计划领部曲投奔萧梁,途中多次与部众盟誓,要求他们不得背叛自己。

    在最后一次盟誓中,被部将冯绍隆以取心前血为名,一刀刺入心脏,就此毙命。

    冯绍隆上表归附,至此,山东之地的尔朱氏势力被完全肃清,潼关、太行以东,基本归高欢所有。

    青齐之地,尤其是青州,这些年可够遭罪的。

    早些年,六镇余众在河北叛乱,河北流民南逃。

    528年,也就是四年前,幽州平北府主簿邢杲动员河北流民,裹挟民众十余万户在青州为祸,又转战光州,不过旋即就被元天穆、高欢平定。

    去年又有崔祖螭、张僧皓率领青州本地居民十余万起事,被尔朱仲远部将平定。

    青州乱象,究其根源,还是三年前被平定的邢杲起义对当地生产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。

    河北流民在六镇河北起义平息后,径直回了河北,留下青州满地狼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