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书屋 - 历史小说 -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- 第574章

第574章

    想来曹丕为曹操谥武,也是有自己统一四海,功盖其父,再由其子谥文的壮志。

    只是这一番雄心壮志却因其短寿,而将遗憾带入棺椁。

    高澄与曹丕同样的做法,亦是怀揣相同的抱负,统一北方的最大功劳终归是算在高欢身上,要想超越父亲,在死后无可非议的将文皇帝这一谥号拿下,唯有混一南北。

    禅位的当天,元善见就搬出了宫城,由高澄在洛阳安排了一座大宅院暂时落脚。

    昭德元年(548年)正月初二,洛阳宫城迎来了他新的主人。

    正月初三,高齐王朝第一场朝议在明光殿召开,天子高澄颁下第一份天子诏,大赏军中将士,中兵每人赐布绢二匹,外兵每人赐布绢一匹。

    高齐中兵有京畿军十一万、梁、陕、广三州鲜卑兵九万、水师五万、辽兵二万、晋阳驻军二万、陇右驻军一万、关中驻军一万,共计三十一万,共赐布绢六十二万匹。

    外兵经过多年裁撤,关东地区有州郡兵三十万,关陇地区有州郡兵十万,合计四十万,共赐绢布四十万匹。

    只这一条诏书,便要从国库拨去一百零二万匹布绢,这也是高澄直到今日才肯篡位的原因,没有这几年的休养生息,以及盐利积累,他真受不起这样的负担。

    至于文臣武将,则多是爵位上的赏赐。

    高氏代魏以前,承袭北魏后期做法,仅北魏开国君主道武帝拓跋珪的后裔能受王爵,所谓异姓王,只有高欢、高澄两父子。

    如今高氏建国,自然不可能再严格限制勋臣进位王爵,历史上北齐一朝固然王爵滥封,但所获得的回报也是巨大,任凭北齐皇室如何荒淫无道,勋臣们都牢牢替高氏看紧了家业。

    高澄得国之前已经与心腹们议定,王爵仅维系一世,彰表其功,子嗣继承,无论亲疏,皆降为公,哪怕是高欢诸子,以及高澄后世无望大统的子孙,亦不例外。

    若勋臣子孙立下大功,仍可由公爵再升王爵,只不过也只能维系一世。

    首先被授予王爵的,自然是高欢诸子,高澄改高洋为丹阳郡王、建州刺史高浚受封永安郡王、胶州刺史高淹受封平阳郡王、高浟为彭城郡王、高演为常山郡王、高涣上党郡王、高淯为襄城郡王、高湜为高阳郡王、高济为博陵郡王,追封高湛为长广郡王。

    又封长子高孝璋为太原郡王(晋阳)、次子高孝瑜为京兆郡王(长安)、第三子高孝琬为广平郡王(邺城)、第四子高孝瓘为兰陵郡王、第五子高孝琮为河内郡王。

    这一批册封,属于直封,即无论有无功劳、无论之前有无爵位,凭出身册封为王。

    高澄并未将其余宗室、外戚纳入直封体系,他们是否封赐王爵与其余将领大臣们一样,全看功劳。

    毕竟高澄不同于高洋,根基不稳的高洋为了拉拢人心,但凡宗室,尽数封为王爵,如高显国‘神武从祖弟也。无才伎,直以宗室谨厚,天保元年,封襄乐王’这等事,在高澄手上断然不可能发生。

    至于封王的大臣,高澄颁布三条标准,参加过信都建义,立有卓著功勋,且在建国前身居郡公之位者,尽数封王。

    如舅父娄昭被追封濮阳郡王。

    授予水师大都督厍狄干章武郡王、侍中窦泰广阿郡王、徐州刺史高岳清河郡王、大将高敖曹永昌郡王、大将彭乐陈留郡王、秦州刺史潘乐河东郡王等等。

    唯一例外的是段韶之父段荣,其生前未得郡公爵位,但高澄依旧为其追封平原郡王,与娄昭、尉景等人配享高欢庙廷,其子段韶依例降爵一等,受封平原郡公。

    段韶与斛律光、高季式等人都是建国前爵位过低,不在封王之列。

    而侯渊、侯景、可朱浑元、刘丰、王思政等人则是未曾参与信都建义,故而不在封王之列。

    高澄勉励众人,建国后,若立大功,亦可封王,不再受佐命元勋的身份限制,如今南征在即,也是期盼众将努力,在沙场建功。

    高澄自己最亲近的三位将领段韶、斛律光、高季式都严格遵守这三条标准,未封王爵,众人也不好置喙。

    唯一闹情绪的是尉景之子尉粲,希望高澄为其父追封王爵,尉景确实满足信都建义、位列公爵这两项条件,但不在功勋卓著之中,被高澄一口回绝。

    尉粲哭闹:‘天子不封父为王,尉粲不如死’,高澄派遣回京叙职的段韶带去一条白绫,见表弟来真的,尉粲终于闭了嘴,不再闹腾。

    高澄与尉景的旧怨举世皆知,朝中勋贵倒也没有在意这一出闹剧。

    此番封王,多是武将,毕竟文臣虽然升官快,但爵位获取可远不及武将,能得王爵的仅有高隆之、孙腾以及刚刚卸任幽州刺史的高乾三人。

    有升就有降,高氏代魏,元魏宗室自王爵以下,依例降爵一等,最低级的乡男则被贬为平民。

    元魏末代天子元善见则被降封平阳公,保留天子礼仪,允许他在其封地奉魏正朔和服色,建魏宗庙以奉魏祀。

    当然,欠了高澄的五万匹布,还是要用食邑来慢慢偿还。

    高澄又以劝进有功,封赐杨愔、陈元康、崔季舒、崔暹等心腹为公爵。

    其余大臣未得王爵的文臣武将们,则效仿西晋代魏的旧事,一律保留原有的爵位,不升不降,对于他们多以物质奖励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