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书屋 - 历史小说 -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- 第381章

第381章

    王晞眼前有一条坦途,可以走高澄主薄邢邵的路子,没错,又是他。

    地方僚佐与白身,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,特意点名地方僚属,自然就不包含晋阳与洛阳两个中央,即高欢、高澄父子俩的幕僚。

    邢邵与王氏兄弟的关系还要从王晞长兄王昕说起。

    13年前,六镇在河北发动第二次起义,邢邵与王昕同在光州东莱郡(山东莱州)避祸。

    邢邵堂兄,幽州主薄邢杲在青州聚众起义。

    东莱郡兵得到消息便要捉拿邢邵,是肥胖的王昕蔽伏在邢邵身上,高呼‘欲执邢子才,当先杀我’,才将邢邵救下。

    王昕与二弟王晖入朝为官后,邢邵还在隐居,故而将诸弟托由邢邵照顾。

    诸弟之中,邢邵最喜王晞的才华,受招至高澄幕府后,知其立志奉养老母,未曾向高澄举荐。

    其实,高澄也无需由他来向自己举荐王晞。

    乾明之变主要策划者,首功之臣,六弟高演第一心腹,这样的人高澄都能忘记,那也白啃了那么多年史书。

    邢邵升任主薄后,第一件事就是向高澄举荐在京任官的王昕、王晖兄弟俩。

    高澄召见过,对两人的才能很是欣赏,升王昕为秘书监,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。

    升王晖为中书舍人,任职中书省,为高澄代笔起草诏令。

    小高王肚里有多少钱墨水,自己心里清楚,没过正经古文教育但他能做到文理通顺已经实属不易。

    政令要写得文采飞扬,那真是难为了他高某人。

    两位兄长得用于高澄,又有邢邵任职主薄,王晞却没有选择求职于高澄幕府。

    如今大将军府人才济济,要想熬出头,还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。

    王晞又不是高澄肚子里的蛔虫,哪能知道王家九子中,他最看重的就是日后谋划乾明之变的自己。

    两位兄长奔母丧的时候,王晞与他们有过交流,希望能够借科举一鸣惊人,他有这样的自信。

    崔赡久在地方,也能从一条条文书指示中明白高澄对科举的重视,更何况是身处中央的王昕与王晖。

    两人对王晞的想法很是认同,说到底,高澄改革官制,选官任官首重才能,但到了他自己的幕府,却又讲究起了先来后到。

    其中原因自然是朝廷官员的任免是公事,自己幕僚的提拔却是私情。

    小高王对幕府进出严格,哪怕当初在河北索括隐户,与士族门阀利益交换,收了一大批人,也是各大家族最杰出的子弟,谁会把这么一个机会,交给一个蠢物,那可是用隐户换来的。

    在幕僚各有才能的同时,高澄按资历升迁,怕的就是冷了旧人之心,因此以王峻的才能,起家也只是一个参大将军军事的卑职。

    除非是从晋阳幕府空降,如崔暹、张亮、王士良,否则注定是要在幕府里慢慢熬。

    就连范阳卢氏嫡系子弟卢询祖,在高澄巡视河北之前,也只是一名普通僚佐。

    与卢询祖同一时期进入高澄幕府的魏收,就是耐不住寂寞,在孙搴死后,受司马子如推荐,迅速改换门庭,任职高欢幕府。

    只能凡事具有两面性,高澄在幕府升迁上,不愿冷了旧人之心,却也让新人难以出头,只能说有利有弊吧。

    至少,在幕僚们的才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,对高澄来说,利大于弊。

    但他也吸取这一教训,加快了中高级幕僚转任朝官的速度,为庞大的大将军府底层僚佐,腾出上升空间。

    崔氏亡故后,王晞在家埋头苦读,准备科举,势要在经典科一拔头魁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还是长兄王昕,原本肥胖的他,却因悲伤过度,以致终身赢瘠,瘦得都快没个人模样了。

    当王昕返回为洛阳后,面见高澄时,身型的明显变化也让高澄感到惊诧。

    仔细想想自己曾经学习异父异母亲兄弟萧纶的一些作为,高澄不由感到汗颜。

    崔赡与王晞作为两类人的代表,即在地方担任僚佐,却弃职参考,以及士族白身子弟,放弃僚佐途径,参加科举。

    这两类人并不在少数,尤其是士族白身子弟,他们大部分报考经典科,这既有经典科最为显贵的原因,也是因为他们许多人所学就是治经典。

    这一科,贫寒学子最难冒头,反倒是刑名、算术、农事、工事四科,或许还有机会。

    但科举初期士族子弟凭借对知识的垄断,占据录取考生的绝大部分是无可避免的事情。

    除非高澄亲自下场,在录取时有失公平,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现象。

    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   熟稔律法的宋钦道已经被从封述的著法队伍中抽离出来,高澄没有赐予官爵打的就是让他参与科举的主意。

    因科举要返回原籍,临行前,高澄亲自考较过一番,再与封述等法学大家深入交流后,宋钦道对律法的认知果然大有增益。

    高澄授意宋钦道走科考道路,参与刑名科考试,并非临时起意,迫于世俗偏见,高澄必须突出经典科的地位。

    但他也希望在刑名、算术、农事、工事四科中,树立典型、榜样,勿使这四科被世人所轻。

    第二百三十四章 明哲保身

    孝文帝太和十一年,划冀、定二州各一部,析置瀛州,以赵都军城(今河北河间)为治所。